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17年03月03日)
澳大利亚投资与贸易部长史蒂文·乔博在接受《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采访时警告说,中美贸易战将威胁全球经济。事态这么逆转将使澳大利亚经济“报废”,对全球增长造成损失。 乔博是在上周率领商务代表团访华后作出以上评论的。与京沪政商两届的谈判和会晤让他对中国继续推行经济改革和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全球化感到乐观。在采访中,乔博认为重要的是强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承诺说中国全球化日程的基础是贸易和外国投资。他认为,“从原则上来说,这对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封面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志民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这样评论:“首先,我完全同意澳大利亚贸易部长席奥博的看法——中美贸易战绝对会威胁到全球经济,也会影响中澳经贸关系。中国目前的确非常重视发展贸易、引进外资和开展对外投资,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也主张发展自由贸易。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非常特殊。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澳大利亚的第一贸易伙伴,同时,澳大利亚又是美国的铁杆盟国,奉行“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直接导致中澳两国关系面临复杂局面。作为美国的盟友,美澳之间军事合作密切,例如,美军进驻澳大利亚达尔文基地,澳大利亚与美日韩构建“对华包围圈”,形成遏制中国的态势。澳外长毕晓普2014年曾表示:“澳大利亚将勇敢反对中国,以捍卫和平、自由价值观和法治。”去年,毕晓普在谈到南海问题时也支持菲律宾提出的南海仲裁。但今年中澳关系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特朗普上台,美国退出TPP,这让曾对TPP给予厚望的澳大利亚感到非常失望。经济利益目前是国家的首要利益——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一大旅游收入来源地,中澳经贸关系一直是两国合作的重头戏,尤其是中国现在的发展势头良好,两国经贸关系让澳方获益颇多。美国新政府提出“美国第一” 的原则,即使对盟国也不留情面,例如墨西哥。这对澳大利亚也是一个警示。TPP已经成了“烂尾工程”,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却加紧了谈判进程。这是更适合区域国家发展的方案,会兼顾各国利益,也更容易达成协议。中国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国,因此澳大利亚需要和中国发展关系,这也是澳大利亚的客观选择。该国过去所奉行的“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经不适合国家发展,也不符合国家利益了,应该适当作出调整”。
乔博的声明反映了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的重要性,以及他了解,中国市场因与美国爆发贸易战而产生的任何震荡都会以反弹方式打击澳大利亚。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际经济关系专家、教授尤里·鲁宾斯基对此向卫星通讯社表示:“澳大利亚在地缘上和经济上都属于亚太地区,因此对该国来说,在中国和美国之间选择任何一方都是自杀行为,这是完全明显的。澳大利亚的经济福祉、它的现状与未来均要求与西方、东方,尤其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展广泛联系。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煤炭、天然气和食品——失去在这些领域稳健增长的对华出口将成为对澳大利亚经济的最强烈打击。在2015年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澳大利亚越来越多地面向中国。” 专家还指出,欧洲像澳大利亚一样,也在担忧中美贸易战导致严重全球后果。欧洲和澳大利亚都认为中美贸易战的替代方案是深化合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必须整顿全球化的倡议获得了一致支持并非偶然,放弃国际劳务分工被称为是自杀途径。 一个令人好奇的细节是乔博访华时有澳大利亚7个机场的领导随行。他们此行的一个目的是在空中运输协议的框架下研究进一步发展合作的机会。这份协议是2016年12月签订的,规定中澳双方负有消除限制两国航空公司客货流通壁垒的义务。中澳两方已经敏锐感觉到这方面的需求,中澳实业联络中的一个重要的小事件说明了这一点。
从澳大利亚东南部昆士兰州(Queensland)小城图文巴(Toowoomba)起飞的首架航班不久前在上海降落。本次航班之所以成行,是因为Wellcamp国际机场在小城图文巴市落成,而中方向这个国际机场的建设投资了2亿美元。本次航班把对在华开辟生意感兴趣的240名农场主和农产品生产者带往中国,机上还有昆士兰州AgForce公关公司(Queensland lobby group AgForce)总裁格兰特·(Grant Maudsley)。他称此行“极具纪念意义”。莫兹利这么评价这次事件:“如果说10年前有人对我说,您将能够从图文巴市搭乘国际航班前往中国,那么这超过了我最大胆的想象。” 与此同时,中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游客来源国。每年赴澳大利亚的中国游客数量增长15%至20%之间。到2020年,旅游市场将为澳大利亚带来130亿澳元的收入。
网页链接: http://sputniknews.cn/opinion/20170303102200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