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研部赵崔莉副教授出版新著《被遮蔽的现代性——明清女性的社会生活与情感体验》,该书由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安徽史学会会长、明史学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王世华教授为本书倾力作序。
该书的内容简介:
明清社会无疑蕴含了中国性别政治的一次剧烈革命。明清女性的社会角色、自我认同以及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嬗变的态势,而且比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女性生活,更加隐蔽和不易被觉察。本书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从明清女性的生活、情感和体验出发,对明清女性的社会生活,诸如经济活动、文化才情、休闲娱乐、行旅生涯、宗教信仰、公益慈善、法律诉讼、参政议政以及社会属性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考察,使得明清女性社会生活的大量细节得以真实再现,从而塑造出明清女性不断创造、勇敢追求、具有独特审美和愉悦体验的群体形象,打造出鲜活生动而又不乏闲情逸致、妙趣天成的明清社会生活场景。 妇女问题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女性史研究的范畴里,妇女的社会生活和地位问题颇受人们关注。妇女解放的尺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尺度。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酶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的衡量。” 妇女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状况和妇女地位高低的标尺。
附:目录
绪论明月清风入闺阁
第一章昼出耘田夜织麻:职业场中的财富人生
第一节争唱菱歌不肯休:明清女性的职业选择
第二节淘金女伴满江隈:明清女性职业的多元拓展及多维价值
第二章扫眉才子知多少:文教、结社与女子才情
第一节常执笔墨红袖香:明代宦门闺秀教育
第二节有美瑶卿能染翰:明清女性的文化创作空间
第三节闺媛典范垂青史:《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文本与
女性书写
第三章偷得浮生半日闲:明代女性闲情与逸致
第一节笑而不答心自闲:明代女性的休闲生活的种类
第二节空听流莺槛外声:明代女性休闲生活丰富的原因
第四章千山载我若惊鸿:穿越时空的旅行者
第一节两袖生风如疾燕:明清闺塾师的游学
第二节携手林泉处处行:明清娼妓出游的社会文化效应
第五章不向空门何处销:情迷宗教的缘深缘浅
第一节销尽炉香独掩门:明清女性参加宗教活动
第二节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清女性涉足的宗教公共空间
第三节愁心正恐花相笑:明清女性参与的宗教活动
第四节似诉平生不得志:明清女性参与宗教活动的诉求
第五节对此如何不泪垂:来自社会的压力
第六章裙钗一二可齐家:宗族、女性与慈善之举
第一节欢亲侍奉承欢洽:明清女性与宗族组织
第二节孝友传名艳羡同:明清女性的公益慈善
第三节商人重利轻离别:徽商妇的琵琶行
第七章六礼七出三不去:女性的法不容情与法可容情
第八章金紫万千谁治国:巾帼的庙堂之志与家国情怀
第一节怀仁辅义天下悦:明代后妃的参政
第二节一片初心在庙堂:清代后妃参政漫谈
第九章花开并蒂影随行:明清女性的双重社会属性
结语春在枝头已十分:从传统到现代的美丽嬗变
参考文献
后记
部分节选: 总之,“传统”与“现代”之间并不存在着本质的断裂,而应该有一个渐变的状态。同样,“旧文学”和“新文学”之间、性别与政治之间、“个人”认同与“民”(民族国家)认同之间也不应该存在着本质的断裂。历史的发展有起源,有发展。有发展才会有连续性,才会有完整的历史。因此,连续性和传承性或者新事物的萌发期对认定历史问题的性质至关重要。同时,每个人对萌芽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一样,就好比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土地下面已经开始生长,那么萌芽到底是从地面下暗暗生长算起还是从它破土而出那一刻算起?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古老的传统的中国悄然发生着改变。明清女性从被隔绝于内闱到逐渐像男性一样更多地出入外部空间,其社会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这是中国性别政治的一次剧烈革命。虽然它是以比较遭人忽视的方式发生的,但女性的社会角色、自我认同以及社会生活,都由此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那样的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期,明清女性如何从内闱跨出家门到围墙外面的公共空间去,参与到更多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明清的女性永远不是单独的、孤立的生活在那个个世界上。她们一方面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承担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另一方面她们开始摆脱封建枷锁,追求个人独立与个性发展,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另外,正史所塑造的贞洁烈女的典范,千人一面,这其间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究竟如何;即便她们的行为真的如此,她们真实的内心和情感又会如何。社会不是铁板一块,朝廷努力宣扬的正统思想以及煞费苦心树立的道德楷模,未必能反映整个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也未必能统摄住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思想和灵魂。由于种种因素,明清女性的社会生活必将呈现出千差万别,这许是历史的真实。 那么,明清女性的社会生活境遇究竟如何?那么明清女性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传承?又有哪些超越前人的地方?明清女性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我甚至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在这样一个民风民俗抑或市民社会影响的社会生活领域,它不可能如政治行为和经济活动一样,受到正统思想的严密控制,同时尚未受到西方思想太多影响的,是否有可能蕴含着某种现代性的因子?或者说现代性的光芒曾经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本土的女性身上若隐若现。这无疑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本书极力捕捉和探求的问题。因为,正是这一转折奠定了今天的女性形象,促进了女性的进步和解放,同时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起源提出大胆而冒险的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的身体和声音都是被遮蔽的、被转述的,因而常常是被建构的象征和第二手的声音。妇女史以史料破碎而著称,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她们主体性的缺失。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立足于正史的记载,同时依据方志、文集、族谱,并挖掘笔记小说、古诗的资料,做到“文史结合,以文证史”。尽管笔记小说有虚构成分,但由于文化的繁荣以及人们思想的开放,对于社会上一些为正史、家谱所不顾的现象有了相当的记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真实情况。
作者介绍: 赵崔莉,女,1975年,安徽濉溪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史、社会史、区域经济史、土地制度研究。1999年和2002年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思政教研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参与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参与国土资源部、国家电网两项省部级横向课题、校级创新团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五项校级科研课题和五项校级教学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独著1部《清代皖江圩区社会经济透视》,合著2部《中国对外开放史》、《开放视野下的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在《清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安徽史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为本科生讲授《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通史专题》、《清史专题》、《中国文化专题》(外国留学生),为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