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第四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三层会议厅如期举行。来自美国弗曼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以及国内高校的口述历史专家、学者和在校研究生参加此次研讨会。我校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北京高校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赵崔莉教授和于玲玲博士,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赵崔莉教授和同行学者进行交流,收获良多:
其一,研究人员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很有感染力。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弗曼大学Tami Blumenfield女士多次漂洋过海、翻山越岭地深入云南泸沽湖摩梭人村落,用中文流利地分享“中国西南山区健康、福利和转型”的有趣故事。她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未受商业气息影响的母系氏族村落,共计110多名摩梭人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展示了他们的原生态文化以及面对商业冲击下的应对。
其二,加深了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文化人类学被誉为“人类之镜”。它诞生于西方,给中国学术界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文化人类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和跨文化比较方法,借助民族志和口述资料,从“文化的人、人的文化”的角度,关注族群、文化、伦理、宗教、风俗等问题,有助于加强对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欣赏。正如,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Keyan Tomaselli学者对非洲土著土须曼人进行记录,揭示了视觉人类学下受访者和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公众自我表达的技巧和非洲“自下而上的历史”。
第三,从研究的范围来看,民族文化的口述历史档案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能展示该地区的时代变迁。正如研讨会上学者介绍的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阿诗玛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人类学、饮食文化与口述历史”、 “民族文化生态变迁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保护研究”等主题报告。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大大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研究的新视域,积累了鲜活的素材!
于玲玲博士表示:口述历史研究有它独有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一是,接地气。无论是对社会精英的走访,还是对小人物的采访,都是通过访谈者与被访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得到真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原始性。正如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Keyan Tomaselli所讲到的,研究口述史应当不受之前已有认知的局限,以原始的心态去研究、去访谈。如此,才容易产生新的认识、新的体悟、新的感受。三是多元化。今天了解到一种“情景式”口述史研究模式,很有启发。即将“口述情境”、“任务简介”、“问答记录”、“田野日志”等多种元素融入到口述史研究当中,增强访谈的趣味性,丰富口述史研究内容,加深对口述史的认知和体悟。这些特点对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