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在行政楼1002会议室,召开了青年教师教学观摩座谈会。会议由刘宏元副院长主持。参加会议的教师还有近代史学系的刘建萍教授、赵崔莉教授,以及青年教师代表梁爽、钟路、常春波、付泽宇。教师们围绕如何上好研究生课程进行讨论,同时青年教师分享了观摩刘建萍教授和赵崔莉教授两位老师课程的心得体会。
刘宏元副院长介绍了研究生院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课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明确提出对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他认为青年教师首先要站稳讲台,特别是对于今年新入职的几位教师更是这样,在站稳讲坛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既要让同学们满意,也要让自己满意。刘宏元副院长也分享了他的从教经验。
刘建萍教授和赵崔莉教授先后发言,她们分别从教学设计,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等方面分享了她们的教学经验。刘建萍教授主讲的是研究生专业课,她认为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学生们分享她们的读书心得,同时老师们针对学生的问题而做出回答,并不断地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在这种双向互动中,师生共同进步。
赵崔莉教授认为,同学们以微电影和ppt展示形式来分享小组的成果,这种教学效果非常好,一方面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既增长了知识又加深了同学友谊,另一方面,在拍摄微电影以及展示ppt过程中,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学习知识点。
各位青年老师先后发言。梁爽老师认为,要把握好00后同学们的特点,增强老师与同学们的距离,减少代沟。同时要把平时成绩的评分规则讲清楚,做到公平公正。钟路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如何把握好老师与同学们关系的“度”的问题,既能保持亲和力又能保持威严感,这是青年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常春波老师认为近代史纲要课程与历史学是不一样的,历史学更侧重历史考证与历史资料的挖掘,而近代史纲要课程要更加凸显政治性,并增强同学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付泽宇老师认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与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尽管内容有交叉,但是视角有很大区别,同时,研究生要更多以案例、问题入手,增强内容的学理性与学术性。
最后,刘宏元副院长总结这次教学观摩座谈会。他认为,青年教师应该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教学心得,多去他们的课堂上听课学习,并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不断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在站稳讲台的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附:教师感想
付泽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系)为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为青年教师搭建向优秀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我院组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的活动。2019年12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赵崔莉教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和刘建萍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这两门课,收获颇多,尤其是她们对课堂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两位教授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是贯穿这个学期的。开学之初,两位教授就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在几周之后,分小组上台展示。赵崔莉教授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向同学们讲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她认为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就是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份贡献。同时,她还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从最新的理念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把理论语言、政治语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刘建萍教授的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的专业课,专业性、知识性、研究性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刘建萍教授让同学们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展示同学们的读书效果。刘建萍教授在同学们展示的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打断,进行纠正。同学们展示完毕后,刘建萍教授非常有针对性的向做读书报告的同学提问题。一场读书报告展示完毕后,作报告的同学收获了能力和自信,听报告的同学也在提问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了知识体系。
其次,精准把握教材以及大纲中的重难点问题。两位教授都准确找到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也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极大空间,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有理有据的对问题发表意见,精彩纷呈。学生们进行讲述的过程是思维充分暴露的过程。这种讨论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学们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提出各种新问题,两位教授也组织同学们广泛讨论,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此次教学观摩活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也是对我教学工作的一次鞭策。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如何实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阐释、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向同学们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践行高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效果,使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也要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使得课堂教学真正的吸引同学,打造思政“金课”。
常春波(中国近现代史学系):通过观摩赵崔莉、刘建萍老师给研究生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课程,我们新入职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模式的创新度有了深刻的领会。
在赵崔莉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展示读书报告、微视频,表达新一代年轻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理解。尤其是名为《垃圾练习生》的微视频,采用当下最为流行的选秀节目形式,阐述垃圾分类的内涵,幽默感十足,同时具有教育意义,在课堂上引得同学们阵阵欢笑。在此基础上,赵老师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讲解,对于同学们来说就易于接受了。在课堂提问中,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答题,参与度极高。可以说,赵老师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结束后,我们新入职教师又与赵老师交流了课程设计的方式。
刘建萍老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针对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这种小班课程更加强调专业性和学术性。刘老师会提前列出一个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书单,要求学生阅读、撰写读书报告并加以展示。报告人做完阐述后,其他同学针对报告内容提出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不乏尖锐性。针对这种情况,刘老师在一旁给予知指导,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著作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报告人和其他同学受到了一次严格的学术训练,培养了思想独立性和批判性。
观摩两位老师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因材施教,也感慨于课程设计的精巧、师生互动的热烈。作为一名教学经验为零的新教师,我对讲台和学生多少存在一些畏惧感,也时刻感到身上责任的沉重。此次观摩活动,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帮助。
在刘宏元老师的主持下,我们新入职教师与刘建萍、赵崔莉老师交流了教学心得。教学经验丰富的刘老师、赵老师分别以观摩课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已经有一年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钟路、梁爽老师也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强调贸大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很强,对教师和课程的专业水准要求也很高。前辈们无私的传授和指导给予我很多启发。我针对自己下学期要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向刘老师提问,即如何在生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吸引学生的同时突出主旋律,深化学生对国家、民族、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刘老师对此进行了细心解答,认为专题化教学规避了以往传统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陈旧,指出贸大思政课的一大特色是实践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
座谈后,我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清醒认识,并对课程设计的思路、流程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我会与学系主任刘建萍老师就教学内容、方式进行进一步交流。
张伟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系):赵崔莉教授的示范课是本科生的必修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赵老师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的情绪在赵老师的有效引导下逐渐释放,使得原本“低头”的学生们纷纷“抬头”,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参与感很强,课堂气氛高涨。同时,同学们的课堂展示活泼多样,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了有机衔接。刘建萍教授的示范课是研究生的专业课,最让人难忘的是刘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深度的学术思考,并对学生所作的课堂展示进行批判性的点评和提问,学生们在高强度的回答刘老师抛出的尖锐性问题时,专业素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灵活反应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学术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两位教授的精彩课堂的共同点都是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因材施教,在本科生课堂上注重知识积累、价值塑造,在研究生课堂上注重专业能力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能力培养。
通过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下学期的课堂中,
要积极学习两位优秀资深教授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所长,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互动和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力求以内容取胜,以方法创新,以情感动人,讲出特色、讲出深度、讲出感情,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和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最后,非常感谢院领导和党组织心系青年教师,精心组织和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引导新教师快速成长。希望未来能够逐渐从一名稚嫩的“青椒”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勤奋的科研工作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心灵智慧,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钟路(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学系):刘建平教授与赵崔莉教授的课堂经验分享让我受益匪浅。首先,两位前辈的课堂秉持着内容为王,因人施教的原则。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的风格迥异,两者都要建立在有丰富扎实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创新授课形式。赵老师分享了他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内容创作剧本与微视频的点子,进而通过这方式帮助学生内化理论。这种方式特别符合贸大学生精神气质。二是回归经典,注重锤炼学生思维。刘老师特别注重经典阅读,通过带着学生读书分享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求真求实是研究生做研究的基本态度。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思考。研读经典著作,与思想的巨人对话是研究生阶段应该接受的必要训练。第三,找到自己的风格,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